第五卷 半岛攻略 第五节 血战安州 (第2/2页)
卫广的判断非常准确,也就在他撤退两个时辰之后,黑田长政率领地第三兵团已经赶了过来。小西行长这才在黑田的帮助下,将被打散了的第一兵团残兵败将收拢了起来。一点数,才发现少了五千多人!
这是日军入侵朝鲜之后遭受到的第一次惨败,他们甚至不知道袭击自己地军队是朝军还是明军,不知道对手的数量,更不知道对手的主帅是谁?而在此之前,日军在整个朝鲜战场上的伤亡也不过万余人而已!
小西行长是个非常谨慎的将领。在遭受挫折之后,他没有立即北上安州,而是返回了平壤。这引起了黑田长政地不满,虽然损失了五千兵马,不过胜利就在眼前。现在可不是退缩的时候,黑田长政并没有听从小西行长的劝告,在第一兵团返回平壤之进,第三兵团则全速北上,于第二日一早就在到达了安州城外!
从这一天开始,历时一月之久,双方连续投入共十余兵力的安州保卫战打响了!
安州保卫战是日军侵朝打的第一场正规战役,交战双方分别是明军和日军。而最初,双方投入地兵力是相差无几的。卫广指挥地明军有两万人,而黑田长政指挥的日军第三兵团有两万三千人,从这一兵力对上来看,明军占有优势,毕竟防御的一方本身就有优势,不过,当时集中在安州的明军也就一万人多点,其他的兵力不是同仁美,就是在后方修筑防线,因此,攻防双方基本上是势均力敌的!
在安州保卫战之前,黑田长政可以说是三大先锋兵团将领中最为低调,也是表现最不突出的一个,他没有小西的沉稳与慎重,没有加藤的疯狂,相比之下,黑田是很不出名的。不过,安州保卫战,让这个沉默地日本将军彻底的出名了!
到达安州之外的当日,黑田并没有急于进攻,而是先派人摸清了对手的情况,毕竟,能够一口气消灭掉第一兵团五千人马的敌人并不弱小!而当他知道此时驻扎在安州的是明军,而非朝鲜军队的时候,黑田也大吃一惊,心里更是后悔不已,连连大骂小西不仗义!小西肯定知道对手明军之后,不肯进军安州,而是退回了平壤,好让第三兵团先来当炮灰,他自己却在后面拣现成的便宜,不过,事情到了这一步,黑田也没有办法回头了,只能硬着头皮发动进攻!
第二日,黑天兵团开始了对安州的进攻,这次,黑田只带了五门火炮来,而且威力还不是很大,毕竟,大部分的火炮都掌握在了小西的手里,是小西花了大笔金钱从南洋买来的。而这小西也真是吝啬,明知黑田要去攻打安州,就是不肯把火炮借黑田!
炮击一开始,黑田很是担心。这火炮是明军搞出来的,而且明军使用炮火作战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。可以说,明军是炮兵的祖先,黑田根本就没有把握睚炮战中打败明军!可是,让他惊讶不已的是,明军竟然没有还击!也就是说,明军手里根本就没有火炮!
确实,卫广手里没有火炮,要有火炮的话,他也不会不还击了!在赶来安州的时候,卫广的炮兵根本就跟不上行军速度。而且,当时他们这支炮兵的大部分弹药都被运到塞外的战场上去了,没有炮弹,火炮有什么用?卫广为了赶时间,干脆就把炮兵全都留在了义州,此时炮兵也才到了定州!
见到日军开始炮击,卫广心里也是一惊,不过,当日军的炮弹落下来的时候,卫广也顿时笑了起来,日军使用的竟然是实心弹,而不是那种可以爆炸的炮弹!显然,这种火炮的威力是很小的,而且射程不到五百步,必须要拉近了打。用这样的火炮,恐怕也就只能吓吓朝鲜军队了,而真要轰开安州城,恐怕得打上个几日才行吧!
日军的炮击也没有持续多久,因为就连实心弹,日军也没有很多,根本就无法像明军那样,大规模动用炮兵,进行集中炮击,炮击一结束,日军就开始攻城了,非常老套的战术,也是非常落后的战术!
见此,卫广更是安静了下来,别看日军兵力众多,可战斗力还真是不怎么样。卫广立即将火枪兵集中到了日军进攻的城墙上,利用火枪集射的密集弹雨大规模的杀伤着日军。
这是日本军队第一次遇见大规模的火枪兵作战,或者说,是黑田第三兵团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战斗。一时之间,日军惊异失措,根本就没有办法冲到城墙下。在损失了三千多人马之后,黑田也急了,连忙下令停止了进攻!
这一日,明军旗开得胜,得创日军,士气高涨,军心大振,黑田则是头痛不已,照这个打法,就算他的两万多人马都拼光了,也不见得能够伤得了明军一兵一卒!不过,黑田并不是笨蛋,他休整了两日之后,再次发动了进攻。而这次,黑田找到了一个可以抵消明军火枪威力的利器——攻城车!
攻城车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,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攻城车出现了。而日本国内的攻城战中也经常用到。这次,黑田用两天的时间赶出了二十余台攻城车,并且全部用了上来。这种攻城车高五丈,比安州城墙略微高一点,下面由轮子带动。车辆四周都由一寸厚的木板遮挡,朝向前面的一面还可以推开,这样,当攻城车靠上了城墙之后,就可以让里面的武士杀了出去,而木板将挡住明军火枪射来的子弹!
黑田的设想很好,在他看来,只要挡住了明军火枪兵的威胁,等到日本武士一杀上城墙,那战斗就结束了,当然,他高兴得太早了一点。或者说,他严重的低估了对手的能力。将日本武士想得太厉害了。而让他明白这一道理的代价就是数百名日本最优秀武士的生命。